乐意资讯,让建材新闻离你更近

城市如何不“看海”,看各城市今年如何解题

来源 : 世界观、中国经济网

描述:城市内涝问题不是最近才有,只是随着城市面积大幅度增加、内涝造成的损失更重、新媒体传播更快更广而越发引人注目。据国家防洪抗旱办公室2015年8月17日公布,当年已有154个城市因暴雨洪水发生内涝受淹,受灾人口25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1亿元。

5月看海

不知从哪一年起,“城市看海”成了网络热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沿海内陆,热情的网民们纷纷贴出大街上行船、广场上捕鱼的照片,当然也偶尔会有立交桥下行人溺亡的悲伤消息。内涝几乎覆盖大多数城市,纵使民众能以乐观的姿态面对雨水浸泡的城市,但是内涝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及对市民生命的威胁,无论是“看海”或“捞鱼”,都是不能相比的。

2016年5月,小编搜罗的城市“海景”图片已经遍布:长春、大连、衡水、沈阳、徐州、上犹、福州、柳州、广元、南昌、南充、自贡、广州、武汉、遂宁、宜宾、顺昌、泰宁、阳朔、永州、三明、顺昌、上饶、海口、资阳、昆明等60余座城市。

海绵城市看海

海绵城市看海

海绵城市看海

城市内涝问题不是最近才有,只是随着城市面积大幅度增加、内涝造成的损失更重、新媒体传播更快更广而越发引人注目。据国家防洪抗旱办公室2015年8月17日公布,当年已有154个城市因暴雨洪水发生内涝受淹,受灾人口25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1亿元。


2013年9月16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提出全面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减灾能力,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虽然各地政府加大了地下工程管线的建设力度,但城市内涝问题仍旧突出。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各地目前较多地都是从工程角度下手,但这并不是仅仅靠提高排涝标准,加强设施建设就能完成的。需要综合治理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第一要有前瞻性地确定排水设计标准,按照标准改造、建设排水设施(管、渠、沟、泵等),加强河道疏浚和维护,使排水系统在暴雨来时能够正常运转。
我国现行城镇排水设施建设标准比较低,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0.5至3年(即抵御0.5至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区也只有3至5年。而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90%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比规范规定的下限还要低。即便是北京城区的排水管网,大部分重现期标准是1/3年,也就是说可以抵御一年三遇到一年一遇的降雨,只有小部分地区达到5年一遇的标准。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城市雨水系统的设计重现期原则上为5到10年。
要改造既有的设施达到较高的标准,需要巨大的投入,也非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日本从1992年起用十余年时间,投资2400亿日元,在位于东京北部的琦玉县修建了“首都圈外围排水系统”这一体量巨大的排洪分洪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东京首都圈的防洪泄洪难题。

第二是遵循生态理念,建立低冲击开发的模式。
仅仅靠建设排水管渠难以从源头解决排水的需求。对于雨水排放而言,低冲击城市开发就是尽量尊重原始地形和接近原始的地表渗透,通过有效的水文设计,综合采用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方式减少径流排水量,使城市开发区域的水文功能尽量接近开发之前的状况。
由于大面积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地表汇水分区、大量硬地面/屋顶使同样降水特征下形成的地表径流大大增加,当前我国通过建设海绵城市,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增强城市地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主要通过城市水系统的保护、绿地系统布局及其与水系统的有效衔接、城市排水防涝管渠系统建设、道路广场绿化带及透水铺装、建筑物和小区雨水收集系统等实现。

第三是重视非工程性措施。
应对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除了工程抗灾减灾以外,非工程性措施也必不可少。非工程性措施包括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社会防灾思想的宣传等。随着科技进步,天气预报特别是短期、局部预报能力和水平都比过去有大幅度提高,要加大空中与地面结合的城市气象监测网建设,加强强降水的短期、局部预报,为科学决策提供关键服务。加强减灾教育,向居民宣传防灾知识,帮助居民掌握避险、自救、互救常识,加强灾害意识,提高自我防灾能力。

第四是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建立智慧的防洪排涝系统。
城市中的卫星、气象、通讯、摄像头、传感器乃至个人实地观测等信息收集渠道已经相当充分,通过信息合成,更为智能地对内涝易发地区在降水过程中可以预计的时间内将发生的内涝发出预警、判断、发现和救灾调动,统筹保障措施。

第五是提高管理水平。
特别是受灾严重的城市,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整合市政、环保、电力、通讯、交通等多部门职能,由当地政府成立应急指挥部门,有责有权,平时做好应急预案,灾时统一指挥调度。

由于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和应对的成本等原因,很多地方,尤其是大城市几乎难以完全避免发生内涝。我们应当做到的是在暴雨重现期未超过设计标准时不发生内涝,万一超过标准时,城市也有适当的应对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而这也是对城市管理者治理能力的考验。

城市应对

北京:倒排工期治理“积水点”
北京市防汛指挥部正式下达了2016年42处道路积滞水点治理项目挂账督办任务,涉及10区政府、6公司和相关委办局。北京正在汛期前制定治理方案,倒排工期,对症下药,争分夺秒保质保量完成积滞水点治理,为2016年度安全度汛奠定基础。
北京市防汛办公布的42处积滞水点治理项目的“名单”,这些积滞水点中20处将采取工程措施,余下22处将采取临时应急措施。可通过短、平、快等工程措施进行“手术”的20处,主要通过新建雨水管线、翻建支管、增加雨水口、对排水口进行清淤和修复等措施治理。除房山合欢大街在年底前完工外,其余工程均在今年汛期到来之前完成。因各种原因无法施工的22处积水点,将在汛期采取重点看守、应急排水、降雨前橡胶坝瘪坝运行等临时应急措施。

成都:增加城市调蓄水能力
为了切实缓解暴雨引发内涝带来的交通瘫痪等城市问题,在成都3月28日发布的《成都城建2025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地下30米深处建设一条78.8公里的污水深隧系统,并同步推进污水收集管网建设。
“成都2015规划工作重点”就提出,指导天府新区做好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力争纳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试点城市。成都市还提出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市城市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配套完善排水防涝设施,缓解城市内涝问题。2020年成都中心城区和区(市)县城区要建立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武汉:探索生态治水新路径
目前武汉市建设海绵城市主要采取“2+N”模式,进行试点建设和探索。“2”就是一旧一新两处示范区,包括面积为23平方公里的武汉青山示范区和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汉阳四新示范区;“N”是指武汉所有的新建项目,不管在不在示范区内,都要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进行规划审批。
4月20日,武汉市城建委发布了最新的武汉“海绵城市”建设计划——2年内,武汉将投入150亿元,在两大示范区内实施389个海绵项目,其中150个市政道路、老旧小区、公园绿地以及城市水系项目将在今年全面启动海绵化改造,并纳入今年市政府“十件实事”。

[责任编辑 : liqionghao]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设计 智慧城市建设 生态理念 防洪排涝系统 

<< 【一周】全国海绵城市最新进展     |     5月钢铁行业PMI跌至50.9% 钢价弱势格局难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