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意资讯,让建材新闻离你更近

制造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将是主流大趋势

来源 : 上海证券报

描述:鉴于制造业与互联网企业之间在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以及价值观上存在不小的差异,彼此也担心跨界融合之后文化认同的摩擦,因而许多可参与融合的主体都还处于徘徊与观望阶段。

   国务院在日前颁发的《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打造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及推动互联网企业构建制造业“双创”服务体系,更强调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这不仅是“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两大国家战略无缝对接的重要标志,而且是以产业升级为导向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有机结合的关键步骤。

  中国是超级制造业大国,也是超级互联网大国。去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3.4万亿美元,囊括了全球制造业19.8%的产出占比。我国网民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升至50.3%,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38285亿,居全球第一。此外,国内4G网络普及,5G标准正在加速酝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也日渐成熟。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极易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与倍增效应。仅从制造业来看,据国际权威机构测算,与互联网融合后,企业效率会提高约20%。

  当然,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化学反应。借助线上下单,通过对销售数据的分析,企业不仅可随时掌握产品需求量,而且还能发现与迅速捕捉用户需求,进而实现个性化响应与订制;不少企业还可以借助“众包”平台发布研发需求,广泛收集客户和外部人员的智慧,实现产品设计的社会化与款式多样化,由此形成了C2B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制造商直接面对消费者),而且在实现零库存的同时,C2B完全排挤掉了销售渠道,从而完成制造业的服务化升级转型。虽然,就单个产品而言,个性化订制会增大企业财务成本,但由于网络平台订制数量往往呈现几何级数,且对接单的任何产品,生产线可就用材、形状、规格、款式等各个特定要求自由编程、组合与转换和协同,即所谓柔性化生产,这样企业既可取得规模化效应,还可不增加成本甚至降低成本。据波士顿咨询公司计算,仅制造业服务化,中国企业就可创造6万亿附加值。

  目前,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总体处于起步阶段,而且这种融合主要还是“微笑曲线”中的前端,即采购与销售端,真正实现价值创造的制造环节基本上没有明显动作,尤其生产过程的融合更少之又少。另外,愈是靠近下游和用户,如服装、家电等行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步伐较快,但中游的装备与上游的原材料等行业,互联网嵌入甚至还是空白。从内部规模看,更多制造业与互联网实现的是制造单元或生产线的融合,而达到整个车间和工厂融合效果的极为罕见。从融合路径看,不少制造企业选择自建互联网平台,虽然也出现了诸如上汽与阿里巴巴共同打造互联网汽车、东风和华为联手开发智能汽车、酷派与360公司共同致力于移动终端、美的与小米深耕智能家居市场等经典案例,但制造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并未形成趋势或主流,拓展的空间巨大。

  相比于制造企业自建互联网平台资源而言,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更能彰显双赢的市场效果。目前,制造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有三条主要路径:一是本着强强联合的原则,双方采取合资合作或并购的形式成立新的经营主体,目标既可服务于制造业本体的主营业务,也可开展对外经营;二是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中小企业制造资源与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由于并不具备大型制造企业比较强大的信息化、数字化等基础条件,加之财务条件的硬性约束,更多的中小企业的跨界融合只能选择外部对接的方式,以此实现制造能力的在线发布、协同和交易。三是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制造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开展战略投资、品牌培育、网上销售、物流配送等领域合作,整合线上线下交易资源,打造制造、营销、物流等高效协同的生产流通一体化新生态。

  由于制造业与互联网之间有着各自不同的属性和特征,且不同地区、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及不同环节和领域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悬殊,当前两者的跨界融合在装备集成、流程管理、组织机构及数据开发应用能力等方面存在多重硬性约束。因此,两者的跨界融合应贯彻分业施策、分类推进原则,如对装备和原材料制造业,就可由制造业主动和互联网融合,政府给予必要的指导性干预;对大众消费品制造业,则让互联网主动融合,完全以市场化为主。对全要素过程与互联网跨界融合的制造企业,可在重点企业试点的基础上有序铺开;对局部性和环节性跨界融合的制造企业,应鼓励加速推进和大面积展开。

  鉴于制造业与互联网企业之间在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以及价值观上存在不小的差异,彼此也担心跨界融合之后文化认同的摩擦,因而许多可参与融合的主体都还处于徘徊与观望阶段。为此,可有意识地培育与引导第三方市场的发展,让其成为促进两者跨界融合的“黏合剂”。首先,推动建设一批包括在线采购、销售、服务在内的第三方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大胆对接与应用;其次,加快建设“工业云”等中小企业公共云平台,贯彻分享与协同原则,为中小企业提供按需使用、优质低价与免费的云设计、云生产、云管理、云试验、云分析、云服务等公共云服务;再次,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为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化、专业化的系统解决方案,有条件的企业可开展系统解决方案业务的剥离重组,形成系统解决方案的规模化和市场化;最后,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学研用联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融合标准制定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旦通过第三方市场收获了实质性成果,制造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将会形成自主性潮流。

[责任编辑 : carlyle]

制造业 互联网企业 

<< 商务部:坚决反对美对中国钢铁产品发起337调查     |     四川省全面完成2015年淘汰落后和产能过剩任务 >>